蓝海待掘:建筑垃圾市场未来五年将创造超4000亿元的价值

导读

建筑垃圾被称为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是可以回收再利用,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处理的宝贵资源。伴随2018年开始的全国35个城市(区)试点,辅以相关政策支持和技术升级,背景越来越多元的企业磨刀霍霍,争先入场,多年默默无闻的建筑垃圾市场正迎来“百舸争流”的热闹景象,千亿级蓝海待掘。

本文探讨了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市场的四大趋势,以期为国内企业的未来发展,尤其是企业高管的决策与管理提供启迪:

  • 建筑垃圾资源化市场空间巨大,资源化进程全力提速
  • 率先跑马圈地、攻破四大壁垒的企业将打造先发优势
  • 技术持续升级,低、中、高分级利用的模式逐渐形成
  • 收入稳定有保障,资源化产品发生价格战可能性较小

建筑垃圾行业现状

我国建筑垃圾处置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才开始引起相关主管部门的关注,并在1995年通过的《城市固体垃圾处理法》、2004年颁布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2005年颁布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对建筑垃圾处理作出相关规定。尽管之后陆续发布了多项相关政策,但由于监管执行不力,无序倾倒仍是普遍现象,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造成建筑垃圾处置随意危害性大、循环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等多重问题。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迟迟没有进展的根本原因还是政策支持与监管不到位,加之前几年建筑材料市场严重的供大于求,导致资源化产品成本倒挂,资源化企业无利可图,产业链始终没有打通,有处置能力的企业经常因原料缺乏导致“无米下锅”,资源化产品则由于销售渠道不畅、价格没有竞争力等造成大批建筑垃圾再生厂成为摆设的“梦工厂”。

漫漫长路终于迎来曙光。2018年3月,住建部在全国35个城市(区)开展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全面提升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水平,并计划在试点基础上全国推广。地方性政策及相关细则随之密集推出,对产废企业的行为监管及处罚趋严,例如山西运城对违规倾倒处置建筑垃圾最高可罚款10万元。与此同时,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消纳也出现转机,伴随2020年3月《关于促进砂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建筑垃圾骨料替代天然砂石的趋势更加明显,在西安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河南机西高速、首钢冬奥广场周边道路等施工现场,我们已经看到建筑垃圾骨料广泛应用于桥台、涵洞台背、路床、路基、附属设施等领域,应用量达千万吨。

受此影响,建筑垃圾项目近期出现大幅增长,据初步统计,2019年全国共释放了包括收运、填埋、资源化在内的78个建筑垃圾项目,主要分布在河南、浙江、江苏、北京等地区(见图1)。

建筑垃圾行业四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建筑垃圾资源化市场空间巨大,资源化进程全力提速

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我国新城区建设与老城区改造遍地开花,制造了大量建筑垃圾。一方面,建筑业房屋施工面积过去20年呈指数型增长,2018年达到141亿平方米,产生了大量新建建筑垃圾;另一方面,我国现有建筑面积500亿平方米,其中半数以上寿命小于40年,拆除建筑垃圾空间巨大。经估算,我们预计2020-2025年间建筑垃圾产量将保持7.6%的复合增长直至突破30亿吨(见图2)。

除此之外,在政策、技术、市场等有力因素加持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也将全力提速。相比成熟市场,目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足10%,远低于美国的70%、德国的90%以及日本的97%。如果资源化比例每年保持1~3个百分点的增长到2025年和2030年分别达到20%和30%,我们预计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市场的规模这两个数字将分别达到1200亿元和2500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6.3%和14.0%(见图3)。建筑垃圾资源化市场有望成为国内固废行业一个收入过千亿的新的增长点

趋势二:率先跑马圈地、攻破四大壁垒的企业将打造先发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垃圾市场表现低迷,仅有数百家小规模企业参与其中,且大部分为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彼时相关政策法规并不完善,大部分企业由于垃圾原料不足、产品质量不高、销售渠道不畅等很难盈利。

2018年以后,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爆发式出台,吸引各类企业纷纷入场,建筑垃圾市场参与者变的更加多元(见图4)。目前建筑垃圾市场参与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许昌金科为代表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以及以柳工为代表的设备制造企业,他们在市场早期就参与其中,手持一定数量的项目,具备一定的运营经验;另一类是新进入者,主要是建筑类企业,也包括环保服务、环保技术、再生利用等其他类型企业,例如光大国际、首创环境等环保服务企业,从一般生活垃圾的处置横向扩张至建筑垃圾领域,由于对该领域相对陌生,上下游价值链也尚未完全打通,仍处在占坑观望的状态;中建等已经进入或中铁建等有意进入的建筑型央企巨头,则手持巨资,本身是建筑垃圾上下游的直接参与者,纵向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总体而言,建筑垃圾资源化市场目前仍为一片蓝海。考虑到特许经营模式下该市场具有政策、区域、资金、经验等壁垒,我们判断,率先跑马圈地、攻破壁垒的企业有望形成先发优势,打造成为行业龙头。
政策壁垒:高,未获得特许经营的企业难以开展相关项目。特许经营模式下有利于企业解决用地、融资、物料来源、成品销售等一系列难题,保证项目顺利开展,同时政府一般会承诺要求当地市政方面的工程建设优先使用该类资源化产品,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资源化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
区域壁垒:高,一旦占有市场便具有排他性,一定时期和地域内其他企业很难进入。考虑到运输成本和地方保护,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也主要销往当地,容易与当地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打成一片,形成战略联盟。
资金壁垒:较高,建筑垃圾成分较为复杂,资源化项目在配置一条分选处理线后,需根据最终产物类别建设多条对应的生产线;而在清运和处置环节,需要大量使用运输自卸车、履带移动式破碎机、履带移动式筛分机、履带底盘移动反击式破碎设备等机械,投入资金较大,资金回收期较长,例如华东某县级市某项目产能30万吨/年,需建设4条处理线,计划投资1.3亿元,其中设备购置费用达4785万元。
经验壁垒:较高,要想解决原料不足、资源化产品销售不畅的关键问题,需打通建筑垃圾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这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挑战较大。

趋势三:技术持续升级,低、中、高分级利用的模式逐渐形成

一般性回填或加工成再生骨料等中低级利用是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主流方式,然而低级利用的资源化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再生产品收入有限等问题突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建筑垃圾行业的快速发展要以技术升级为基础,例如技术升级后,美国70%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中,超过一半经过中级利用制成建筑用砖,广泛应用于建筑物或道路建设,还有部分被加工为水泥、沥青等深加工产品,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好消息是:国内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正显现升级趋势,并在未来几年有望进一步突破。例如2019年1月由同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北京联绿、昆明理工大学、上海山美、许昌金科等共同完成的《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共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领域首次获得该奖项,代表了该行业的技术新突破。2020年3月,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等重点专项2020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也首次将“废弃混凝土砂粉再生利用关键技术专项”纳入其中。

伴随产业技术升级,企业将有更多的自由度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级利用,建议企业根据可利用程度和实际情况,规划不同的技术路线。

低端加工快速处理路线:资源化产品主要包括路基稳定材料等,需求量巨大,但是具有一定时效性,对处置设备的速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表明,采用移动式或半移动式设备将为企业带来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中等加工常规路线:资源化产品主要包括混凝土和块材制品等,当地销售渠道是关键,企业需积极跟进当地工程项目信息,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联系沟通,让政府主管部门、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充分了解产品性能,扩大产品应用范围。

深加工高端路线:资源化产品主要包括再生水泥、再生沥青等,这些附加值高的创新产品将大幅提升建筑垃圾的使用价值,例如中部某企业攻克厂拌热再生沥青路面技术运用到表面层的技术难题,实现道路沥青固废的再生利用,降低了工程造价。趋势四:收入稳定有保障,资源化产品发生价格战可能性较小资源化产品的毛利率在各环保细分行业处于中游水平,一些企业如许昌金科2018年的毛利率可达38%左右。随着相关配套政策强制落地,“使用者付费+政府可行性缺口补助”构成的建筑垃圾处理费收入在特许经营期内(一般为10~30年)安全有保障。例如维尔利、国投生态、上海建工近期联合中标的闵行建筑垃圾项目,中标单价66.5元/吨,其中46.36元/吨为使用者付费,由闵行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代收,有效的保障了项目收入,除此之外的政府可行性缺口补贴则进一步提升了项目整体收益。

与此同时,较高的区域壁垒,配套当地政府市政工程优先采购的优惠政策,使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的原料有保障,而且发生价格战的可能性较小。例如2020年1月进行招标的沈阳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特许经营项目(一期)规定:特许经营协议生效后,以建设地点为中心45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建筑垃圾处置由项目单位负责;许昌金科资源化产品的主要客户为当地城市道路、游园、广场、水利工程等建设单位以及部分房地产企业,主要通过政府采购或部分市场销售完成,不太容易受到其他竞品干扰,价格也相对稳定。

结语

未来五年将创造超4000亿价值的建筑垃圾市场大幕正徐徐开启,蓝海待掘。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元的企业将加大投入,置身其中。尽管商业模式仍待明确、技术升级仍需时间、产业链打通仍有变数,但率先跑马圈地,攻破壁垒的企业有望形成先发优势,打造成为行业龙头。谁将成为最后的王者,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蓝海待掘:建筑垃圾市场未来五年将创造超4000亿的价值》

本报告基于对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市场的深入研究,结合辰于咨询公司近期完成的战略咨询项目经验完成。

报告采集的数据截至2020年4月。

报告资料来源包括世界银行,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上市公司年报,招股说明书等。

本文介绍了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市场现状,并就未来发展的四大趋势进行了深度探讨。

关于辰于公司

辰于是一家年轻而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拥有一支精干高效的咨询团队。在过去3年,我们一直为国内生态环保、智能制造、消费与新零售等行业的领先企业提供持续的高品质咨询服务。

凭借管理咨询与数字化工具的无缝链接,辰于能够为客户创造看得见的咨询价值。我们与客户组织的各个层级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战略制胜、组织变革、运营转型、能力建设,以及确保执行的成功。

关于作者

刘海楠是辰于公司高级咨询顾问,专注于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业

联系方式:liuhainan@chenyucn.com

甘振宇是辰于咨询公司创始合伙人,专注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与先进制造业

联系方式:ganzhenyu@chenyucn.com

王浩然是辰于公司高级咨询顾问,专注于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业

联系方式:wanghaoran@chenyucn.com

三位作者诚挚感谢简依敏、曾夏青、郭卯镕、张新悦对本报告的贡献。

分享本文